2025年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就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等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黄润秋部长通过展示两块空气滤膜,直观地呈现了十年间我国生态环境的显著变化。左边的滤膜是2015年的,因吸收过多PM2.5而呈现灰黑色;右边的滤膜是2024年的,颜色为灰白色。他指出,十年间,北京的PM2.5年均浓度从80.6微克/立方米降至30.5微克/立方米,降幅达62%。此外,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0.4%,生态环境质量发生了根本性、转折性的变化。
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互成就
黄润秋强调,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融合、彼此支撑、相互成就的关系。没有绿色低碳,就谈不上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部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 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国已划定44000多个环境管控单元,实现“一单元一清单”,构建起高水平保护的基础制度体系。
2. 培育绿色生产力:出台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发布我国第一部产品碳足迹核算通用国家标准,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
3. 用市场机制推动减污降碳: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促使燃煤发电领域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8.78%,为企业节约降碳成本350亿元。
4. 守牢高质量发展底线:出台《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对企业开展监督帮扶,送政策、技术与方案,促使企业守牢达标排放底线。
坚决反对环保形式主义
黄润秋还明确表示,生态环境部坚决反对简单粗放的“一刀切”式环保治理,反对脱离实际的层层加码整改,坚决抵制各类弄虚作假的环保形式主义。
黄润秋指出,污染防治攻坚战不能歇脚,还需持续深入打好,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