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通讯社 据中国台湾网23日报道 煎饼�子、大麻花、狗不理包子、相声、方言、洋楼……也许在很多人眼中,天津文化的代表便是上述词汇。然而,天津文化所囊括的内容却显然远不止这些,它在中华文化的大家庭里与众不同、独具特色,既吸收了中西文化的精华,又承载着两岸同胞的共同信仰,并且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10月22日,参加首届海峡两岸网络新媒体大陆行活动的两岸记者走进天津这一座经济重镇、文化名城,了解天津文化的前世与今生。
两岸新媒体人参访位于民园广场的天津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博物馆。(中国台湾网 陈佳慧 摄)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坐落于拥有众多洋楼建筑群的五大道,周边便是颇具古罗马风格的民园广场。两岸媒体人漫步于博物馆内各展厅,看着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录像,并饶有兴趣地听着讲解员的相关介绍。羊汤洪的羊汤、桂顺斋的京八件、天宝楼的津酱肉、果仁张的琥珀核桃等,使两岸记者馋涎欲滴;老美华手工制鞋、张家锦衣泥人、工艺鸟笼、盛锡福皮帽等,让两岸记者由衷赞叹昔日匠人手艺的精致与灵巧。
“没想到天津饮食文化如此丰富”,在看到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众多吃食时,台湾今日新闻记者吴文胜感到很惊讶。他认为,这说明天津向来商贸兴盛,车水马龙,往来舟楫不绝,由此交融出咸甜适口、南北皆宜的饮食风味和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两岸新媒体人参访天津天后宫。(中国台湾网 陈佳慧 摄)
“天下妈祖一家亲”,面对两岸记者,天津天后宫管委会负责人如是说。天后宫内的妈祖像神情祥和,仪态端庄,头戴凤冠,身披霞帔,每年都有众多善男信女来此朝拜。记者在天后宫正殿看到,这里还供奉着从台湾大甲镇澜宫、新港奉天宫、南方澳南天宫等分灵而来的妈祖金身,还有台湾北港朝天宫题赠的“四海同光”匾额,充分表明了妈祖文化是连接两岸同胞的一个精神纽带。
“之前完全不知在华北会有妈祖信仰,更不知天津天后宫是世界三大妈祖庙之一”,台湾中时电子报记者何劲松表示。他说,看到天津人民亲切地称呼妈祖为“娘娘”,能感受到两岸同胞在文化上有很紧密的联系。天津天后宫与台湾各地妈祖庙频繁往来,这对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很有帮助,民间交流往往可发挥更大的、更有效的作用,尤其能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与认识;“因为两岸同胞信仰同一位女神,原本的戒心和隔阂就自然而然地放下了”。
改革开放40年来,天津文化并没有停滞不前、留在过去,相反,它与潮流相结合,与时代同步伐,传承着过去,开启着未来。
标着“狗不理”“熟梨糕”“耳朵眼儿”等字样的手机外壳、绘着意式风情区内教堂和雕像图案的丝巾、画有“十八街”麻花形象的沙发垫……这一系列文创产品出自角度创新设计公司之手。该公司已入驻天津创业公社,并针对天津传统文化开发出多种文创产品。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创业公社位于意式风情区,办公及展示用房便是在意大利式教堂等近代建筑的基础上整修而成,这让老旧建筑焕发了生机,获得了新生。
天津海河航拍。(中国台湾网 陈佳慧 摄)
当晚,一场秋雨过后,风清气爽。两岸记者乘船游览天津夜景,饱观海河月色。据了解,海河曾经是运输货物的重要航道,孕育了厚重的码头文化、商旅文化和宫庙文化。如今,经过天津市政府的整治和规划,海河已被打造为国内外游客在津夜游的胜地。记者在船上看到,沿岸既有金碧辉煌的现代化高楼,又有具各国风情的近代建筑群,水面波光荡漾,月影婀娜浮动,令人痴醉。吴文胜感慨道,有的城市的河道也可供游客夜游,但两岸都是现代建筑,几乎没有保留旧式建筑,难以与集中西文化、汇新旧风格于一体的海河相媲美。(中国台湾网特约记者、《两岸关系》杂志社记者郝沛然)
两岸新媒体人参访天津创业公社、创业学院。(中国台湾网 陈佳慧 摄)
(文章来源:中国台湾网)